质量强省 富民兴陇!甘肃省解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密码综述
来源:杏彩平台登录 发布时间:2025-04-03 17:03:27
市场监管局主办的“质量强省、富民兴陇”、全国主流媒体“质量甘肃行”大型采访活动举行,旨在解锁质量密码,探寻发展之道。
探索内在逻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政府重视是重要驱动力。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阳在2024年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突出质量中改革创新、动线日召开的全省市场监管工作推进会上,王晓阳再次强调,“要紧盯市场质量环境,在支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再加力,要深化质量强省建设、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定下了助力高水平发展的工作基调。
平凉市每年确定1—2个产业链,强基础、补短板、抓数转、育品牌、提能级、建数据库,集管,推动产业链点、线、面、体各层级质量协同共进、联动提升,构建了立体化质量促进战略。
定西市副市长李进强表示,近年来,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重要特色种子种业基地”,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创建、技术支撑、产业提升“四大工程”,出台质量强市政策措施25项,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强市建设。质量主题一以贯之。
酒泉市连续16个季度获得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贡献奖或进步奖。该市副市长黄振东介绍,酒泉市强化政策创新供给、推进质量强链稳链、注重质量品牌培育,聚焦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6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持续推动质量强市建设。
“近年来,庆阳市聚焦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建设,坚定不移打造综合能源、油煤气化工、数字化的经济、装备制造4条千亿级产业链,不遗余力地打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中医药康养、绿色环保4条百亿级产业链,搭建起产业强市的‘四梁八柱’,形成产业梯次发展新格局。”庆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一淮表示。
政策、服务、支撑……甘肃各级政府的一系列举措都基于发展实际,努力探索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基点,推动质量工作转型升级。
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测试等基础性工作,是高水平发展的保证和支撑,既可奠定基础,也能决定上限。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秦戈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现有区域标准总数达2312项,全国排名第8、西北排名第1;52家省内社会团体累计发布团体标准176项,3748家企业公开标准16000余项;定西高原夏菜、礼县中药材、新区鲜切花等项目获批开展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标准化助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承担全省生产、流通领域产品、商品质量的检验、仲裁检验及鉴定等工作,院长张先茂介绍,该院具有轻工、包装、农副、化工、机械、电子、珠宝、塑料建材、消防、食品及食品相关这类的产品等120类2700多种产品综合检验能力,还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省级综合法定检验测试的机构,在仲裁检验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公正性。
庆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鹏瑞介绍,庆阳在全国首例公布团体标准《“数盾”体系总体能力要求》,是全国“数盾”体系标准的首倡首发首用之地。这一标准聚焦数据安全、助力智慧发展,在数据安全有关标准的制定实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抢得战略先机。
隶属于定西市的陇西是药材大县,素有“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称。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就在此地,同时陇西县还建立了甘肃省食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以及甘肃陇西中医药研究院、甘肃陇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材检验测试中心和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中心,全县有中医药研发机构9个、企业技术中心14个。上述检验测试的机构覆盖了药品检测众多项目、机构资质获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此外,定西市还建成中药材和马铃薯2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助力区域品牌建设。
酒泉市制定光热、光伏区域标准2项,成功打破光热超白浮法玻璃技术的国外垄断局面。“2024年,我们有7家企业和组织获评第四届市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截至目前,全市共获得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个、省政府质量奖3个、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1个,市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10个,各级政府质量奖数量和含金量均位居全省前列。”酒泉市
长黄振东说。“今年,我们确定静宁苹果产业链作为‘三链行动’着力重点,统筹计量、标准、检验测试和认证认可等市场监管领域质量基础资源,持续优化提升静宁苹果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还建成全省唯一一个省级苹果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可全链条开展检验检测,每年能为企业和农户节省检验和鉴定费用30万元以上。”平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永生说。
对企业来说,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参与程度,亦是其质量工作成效的风向标。甘肃第七建设集团主持和参与编制了20多项国家、行业及甘肃省区域标准。兰州高压阀门厂近年来以第一起草人身份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30余项,代表性的如国家标准《工业阀门用镍和镍基合金铸件技术条件》《高压加氢装置用阀门技术规范》,修订的国家标准《通用阀门不锈钢铸件技术条件》完善了阀门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企业是质量工作的核心和主体。打造高质量产品、推出高质量服务、创建高质量品牌,是企业的生存命脉。
甘肃省知识产权局局长何文涛在日前召开的会议上表示,2024年上半年甘肃新增集体商标1件,全省累计20件;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件,全省累计177件,总数持续领跑西北五省区。上半年,甘肃省专利授权1008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83件,有效发明专利累计1636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5452件。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17件;新增商标申请20800件,注册商标14750件,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219035件,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
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平凉市的静宁苹果被列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注册了区域公用品牌,荣获世界地理标志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品牌,正在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静宁苹果”荣登“2023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TOP榜”第19位,品牌价值达180.68亿元。
李进强介绍,定西市助力打造“定西中药材”和“定西宽粉”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区域产业品牌体系,2023年全市中医药产值454亿元、占全省的56.2%,“定西马铃薯”品牌价值达395亿元,今年“定西宽粉”销售额突破20亿元。酒泉市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427件,奥凯种机、大禹节水两个重点产品参评首批“陇字号”区域品牌认证。
企业质量工作的背后,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兰州高压阀门厂拥有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这是其领先国内外同行的最大底气,也获评商务部“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兰州众邦电线电缆集团目前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3项。甘肃第七建设集团已申请专利44件。
插上腾飞之翼随着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数字化、智慧化也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新课题。数字赋能,可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长效驱动力。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落户庆阳市,使庆阳嵌入国家数字化战略版图。在建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昭示了庆阳智慧化发展的巨大潜力。规划中的“智算”“智能”“智产”3条产业链,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5”数体系,显示了庆阳已占据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地。“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对接数字化的经济企业达到2886户,签约689户,在庆阳成立全资子公司219户。”庆阳云创智慧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奎说。
、信息流转……兰州石化有个“唯一”的身份: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唯一炼化试点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为兰州石化质量管理插上了信息之翼。甘肃第七建设集团经营事物的规模遍及国内外,为加强业务管理,积极探索工程质量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科学精准把握各个项目、各个工地建筑施工全过程。
静宁苹果科创馆智慧监测系统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县各乡镇苹果基地农情监测、市场营销、数智果园等数据。该系统依托静宁县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服务平台(苹果品种),包括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智慧农机装备平台、静宁苹果产业大数据中心等系统。智能化,助力静宁苹果产业全面构建高端基地、储藏分拣、电商销售、外向加工、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
兰州高压阀门厂同样积极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公司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链路延伸赋能产业富民产业链的延伸,是高水平发展的结果。通过质量提升促进产业链发展,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
以静宁苹果全产业链经济为例,该产业链涵盖育苗研发、规模种植、储藏营销、加工升级、包装配套、电商物流等6大板块,集群规模优势显著。静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伟介绍,静宁县现有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161家,年生产纸箱3.3亿平方米,产值11亿元,被称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
“取之于种植业,用之于养殖业和菌业,还之于种植业。”这是庆阳“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基本模式。依托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庆阳全市累计培育饲草料生产加工公司12个、合作社86个,建成有机肥加工公司18个、菌棒生产主体15个。通过 “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农户”“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助力农户增收,黑木耳、香菇、平菇棚年均收入可达到6.5万元、4万元和3万元,群众进场务工年收入在2万元至3万元。
陇西县有一组统计数据:2023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353.5亿元,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主产区约40%、全县接近三分之一。定西市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934个,中药材种植达224.7万亩,标准化种植培养面积189.3万亩;截至6月底,全市63户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41.59亿元,同比增长40.83%。产业富民的步伐,铿锵坚定。
“十四五”以来,天水市以造林绿化、资源管护、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依托,持续促进林农增收,助推和美乡村建设。依托林下种植养殖、森林休闲康养和林产品采集加工等模式,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11个,经营林地16.33万亩,培育各类苗木2.37万亩,助农增收达3.09亿元。
富民兴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是高水平发展最终的目的地和突破口。甘肃质量工作实践,落脚点也在此处。